醒醒吧!想去香港輕鬆上名校的中產們
在香港做擇校是個大工程,選擇特別多,家長要先給規劃好路線,像國際轉本土路線往往不可行,本土轉國際相對容易,要英語好。
同一類型學校也有非常不同的「賣點」,有純雞學術的,有音樂特別突出,有出了體育奧運冠軍,有活動式教學擅長開發學生思維等等。
而比選學校更難的是,想考進那些看上的小學和初中,難度不亞於被大學名校錄取。
作者:Holly,本文來源:公衆號“穀雨星球 ”(ID:guyujihua2021)。
女足张愫心、苏育萱加盟日本冈山汤乡美人
前幾周,隨着特首李家超第二份施政報告發布,香港「瘋狂搶人」又迎來了新一波高潮。
有數據顯示,僅僅9個月,香港就「搶」到了10萬人,其中95%就來自內地。有消息稱,元朗區還將建設第一所內地課程的學校。
不僅重啓投資移民計劃;世界大學排名前100高校畢業後可直接申請高才簽證;認可內地高校新增9所。
在這10萬人中,有相當一大部分是爲了香港身份所帶來的優勢,而選擇孟母三遷的中產父母們。
威京頂級商辦京華廣場公開 單價上看200萬元
在一衆推廣香港身份的廣告中,這裡被稱爲「進可攻歐美,退可守內地」的教育福地:
主頁君自己在香港生活過幾年,深知這些美好背後的挑戰和付出,不管是語言、文化還是融入,這條路絕對不是圖輕鬆的捷徑。
美國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發佈的《2022年全球工作場所報告》顯示,全球工作壓力之最在東亞,香港又高居東亞之首,各項指標都超過了內地。
《2022年360°全球健康指數》調查也顯示,香港身心健康指數連續第3年位於亞太區最後一位。
在內地、香港都讀師範、教過書,目前在香港養娃,兼具老師和媽媽身份的過來人丁丁也提醒大家:
「如果是爲了不卷,千萬不要來香港。」
那麼,在滿屏香港身份的廣告轟炸下,如何抉擇是否該赴港?想去香港養娃,要做好哪些心理、財力、認知上的準備?
*文章以第一人稱呈現。
一、兩種升學路徑
我是丁丁,來香港已經10年了。
我大學讀的是師範,2013年來香港教育學院讀碩士,畢業後在學校當老師,幾年前辭職開辦了自己的中文補習機構樂思培優教育中心,近距離接觸香港教育。
四技二专统测成绩20日公布
這一年來,我明顯感覺香港講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了。很多人來到香港面臨的
第一個挑戰就是:
學校種類太多了,到底要怎麼選?
美团闪购助推零售线上化加速度:半小时内”到家”
要知道,香港光是學校種類就分爲官立學校、津貼學校、直資學校、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五大類。
簡單來說:
官立和津貼學校都屬於公立學校,前者由教育局直接管理,後者由學校法團校董會負責,均學費全免,且要求擁有香港身份證才能申請。
這兩類學校以廣東話作爲教學主體語言,輔以中英。
抢精致婚宴商机 大地酒店推出2022年全新婚宴方案
直資學校由政府和財團合辦,屬於半私立。
私立和國際學校費用較高,兩者的區別是國際學校的教學語言爲英文,若想繼續學好中文,可以優先考慮私立。
如果想上這類學校,除了學費外,不分還得購債券,比如漢基債券多年未發行,最高炒到一千萬,更適合財力雄厚的家庭。
國際學校自籌經費後推出債券,並不是所有學校都要購買債券,也並非購買了債券就一定能入學,可獲優先面試權。
美銀策略師Subramanian:標普500指數明年將觸及紀錄高點5000點
除了語言、費用外,幾類學校的升學路徑也大不相同。
官立、津貼、直資學校對應的是本地路線,提供DSE課程,升入香港本地大學。最受青睞的自然是港大、港中大和港科大,其次是港理工、港城大這兩所也進入了全球前100名的大學。
同時,也能通過DSE課程或者「華僑生聯考」(僅限香港永久居民)去內地上大學。
最讓家長們動心的DSE輕鬆上名校的宣傳,從整體概率來看自然比高考要高一些,但是想站在金字塔尖,都不可能有捷徑。
朋友妻「照样欺」 小王车震人妻 爽喊:可以喷脸上吗
且不說香港本土學生升學日益內卷,這也大大忽視了DSE的難度。
每個課程體系、課程框架和教法不一樣,除了看懂中文卷子的繁體字、英文難度很高外,通識教育、公民與社會發展若孩子從小學過,沒有浸潤在這種思維裡很難拿高分。
和你的初恋
在我個人看來,DSE難度要比IBDP高。
如果孩子想走國際路線,那可以選擇私立和國際學校去讀國際課程,香港IB成績一向在全球遙遙領先,升入英美名校的概率也很高。
同時,部分私立也開設DSE課程,部分直資學校也開設國際課程,即「雙軌制」。
在香港做擇校是個大工程,選擇特別多,家長要先給規劃好路線,像國際轉本土路線往往不可行,本土轉國際相對容易,要英語好。
同一類型學校也有非常不同的「賣點」,有純雞學術的,有音樂特別突出,有出了體育奧運冠軍,有活動式教學擅長開發學生思維等等。
而比選學校更難的是,想考進那些看上的小學和初中,難度不亞於被大學名校錄取。
香港一個孩子幼升小準備了12場升學面試,而這個數量居然還被其他家長吐槽“太少”。
粉絲敲碗在一起!艾瑪華森和「馬份」湯姆費頓一起玩滑板甜死啦
二、「贏在子宮裡」
《幻想三国志-天元异事录》首度揭密游戏数据 试玩版进入最后倒数
我小孩現在是幼稚園K3年級,相當於大班,馬上面臨升小學,我正在深刻經歷着什麼叫「卷在起跑線」。
中国队将满额参加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
有一部紀錄片講述了香港寶媽爲了讓孩子贏而選擇在某月份剖腹產,有些媽媽甚至精確計算好懷孕時間,確保自己的孩子「定月出生」,以獲得進入選拔圈的資格。
叶檀:豪宅内接受采访,患癌后性情大变,把家布置得像动物园!
只爲「贏在子宮裡」。
隨着競爭的激烈,香港內卷比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在香港媽媽圈,孕肚時候討論的最高頻話題是「你的孩子幾月生」。
1-3月出生被稱作大B,4-6月中B,6-9月小B,9月後就是最不受待見的超小B,當然也可以「留級」成爲下一年超大B。
什麼月份生,決定了你的孩子能上什麼幼稚園,也決定了孩子在同齡人中的搶跑優勢,在幼稚園面試中會更「成熟」地突穎而出,有的名校也會優先招收某些月份的寶貝。
截圖來自香港TVB紀錄片《沒有起跑線》
進入幼稚園之後,若想上一個名小學,「學位攻堅戰」就開始了。
因爲能否上名小學決定了孩子能否上名中學,從而決定了其能否上名大學。
香港中學從高到低分爲三個等級:Band1、Band2、Band3,各等級又細分爲A(頭)、B(中)、C(尾)。
有一種說法,如果進入Band1 A最頭部學校,即使成績不拔尖,也相當於一腳進入香港前五大學,就算Band1 C尾部學校,成績在30%以上進港八大也沒問題。相較而言,Band3學校的錄取率則不忍直視。
香港有一種學校叫「一條龍」,都是公認的第一等級中學。
一種是100%直升的「真龍校」,只要面試進入小學,中途不退學、不清退都可以直升進中學,如男拔、女拔,是最搶手的真龍校之一。另一種是「半龍校」,70%-80%直升,末尾淘汰制,大部分也能進入中學部。
這樣一來,就把初升高的競爭提前到了幼升小。
香港小朋友考拔萃的奧數題。
上圖是我朋友發來的一張幼升小考拔萃學院的試卷,這些題對小學高年級生都有點難,卻是選拔五六歲的小朋友的。
而想進入名校,就得刷簡歷來增加敲門磚。
早教、單詞閃卡、乘法口訣、資優測試等早早也用上了。劍橋少兒英語等級考試,考到一級(Starters)、二級(Movers)滿盾15個的學生非常普遍。
我記得有過一個調查,有香港家長一口氣給孩子報了16個補習班,而有的則希望「暑假最好直接取消算了」。
掉落物危機不斷重演 「安全規範須公部門約束」
香港的中學基本都是一貫制,幼升小沒有進入名校的話,小升初還有最後一次機會。
來香港後,很多朋友會驚訝於其巴士上、商場裡大幅補課老師的廣告,一旦升學節點補課蔚然成風,誕生了許多天價「補課天王」。
利潤萎縮!陸鋼企嘆2023年遭遇近五年最嚴重挑戰
不過,對於內地來的新移民來說,若到了小學高年級再來,考進名中學的概率就非常低。
而在這樣的環境下,如果家長定力不夠,原本爲了逃離卷而來到香港,大概率會重蹈覆轍。
香港補習名師8500萬挖牆腳。
三、一月至少10萬開銷
香港是一個消費很高的地方,現在大部分新移民拿的是工籤,待滿七年才能轉成永久居民證,這期間要花多少錢得有個財務預期。
我自己算過一筆賬:
黃金召喚師 小說
學費方面,最「便宜」一檔公立學校,即官立和津貼學校,政府全資資助,學費全免,只要交雜費,水費、餐飲、校車等,1000-2000元/月。
「中間」檔的是直資學校,政府補貼一部分,比如男拔萃、女拔萃、聖保羅男女附屬學校、優纔等,學費在3000-9000元/月不等,平均在5、6000元,不會超過1萬元。
最「貴」的是私立和國際,學費不相上下,1萬-3萬/月。
嘉盛企業總代理 「高端年份萊姆酒「DICTADOR獨裁者」來台上市
漢基、弘立、耀中是學費天花板,2.6-2.8萬/月,學費一直在漲。小衆一點的如墨爾文、蒙氏教育,還有哈羅、威雅等也是偏貴一點的。英基、新加坡國際性價比最高,只要1萬出頭。
王的宠妃
恆生銀行的調查,在香港養育一個小孩的平均成本爲600萬,無上限。
除了學費,校車、校服、教材都是開支,還有各式各樣的活動。
比如公立傳統名校喇沙重視音樂和體育,這塊的投入接近1萬/月;直資學校每年會帶孩子出行,參加camp,費用在1.5萬左右。;私立學校比如蔡繼有、維多利亞、弘立等活動也很多,豐儉由人。
國際學校在活動上的開銷是最大的,從藝術到體育都要燒錢,這些都沒上限了,一個月四五萬是常態。
除了課外活動,只要是香港私立學校(包括直資半私立),「社會氛圍」都很濃郁。
被动元件飙 陈泰铭身家增30亿
像什麼生日會、復活節、聖誕節等Party都是必須,從租會所、準備餐飲、策劃節目到請表演嘉賓等,都屬於日常開銷。
香港漢基國際學校
三鋒 玉山獎全國首獎七連霸
補課這塊,時長因人而異。
抢精致婚宴商机 大地酒店推出2022年全新婚宴方案
價格比較透明,一般1對6的小組課在200-600元之間,1對1是400-1000元,且按月收費。亂收費、課程包等問題比較少見。
香港假期也比較多,除了內地常見的假日外,還有佛誕日、聖誕節等,假日看展、旅行等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。
本该是圣女,却被顶替了
這樣算起來,光是孩子的教育費,一個月4萬是中產之家的平均標準。如果讀國際學校的話,一年至少要準備一百萬。
不懼利差大幅縮減 貝萊德和瑞銀仍看好亞洲投資級美元債
在生活上,最大頭的是租房和傭人費用。
內地來的新移民不能申請公屋,只能住私樓。香港的房子面積比較小,所謂千尺豪宅也就是九十來平。
不同區租金也不一樣,一般來說,四五十平的二房的房租一個月在2萬/月,如果要帶傭人房,三房平均房租是2.5-3萬/月。
如果要買房的話,香港房價全球最貴,一般還算看得上的房子,一平米的均價至少在15萬人民幣左右。
香港的房子之小舉世聞名,國外有藝術家以香港的「納米公寓」爲靈感做了一幅畫,並稱這個全世界房子最小、最貴的城市,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把排水管改造成住宅賣給年輕人。
家裡有小孩,大多數中產家庭都會僱傭菲傭。
在香港請外勞還是比較划算的,港府有薪資標準,今年調整後標準是4870元/月。
因爲菲傭包吃住的,所以需要給她留一個房間,那麼一個三口之家至少就得租一個三人間。這兩項每個月最低消費也在4萬左右。
這樣一算,一箇中產家庭的平均開支至少也要到10萬每個月,一年就是一百多萬。
侯康配有望当选?学者曝2前提:国民党「弃保催化到极致」
推薦一本書《重慶大廈》,看見香港的另一面。
除了經濟層面外,大家也要做好心理準備,預期不能太高。
我是讀書後留在了香港,有自己的社交圈子,融入過程還算還算平順。很多新移民朋友會發現新的文化,新的社交關係,新的社會環境都是不小挑戰。
宏捷科遇逆风 首季度小月
如果是在內地有一定圈層,過得也比較舒適的中產爸媽,拋開一切,來到香港重新開始,打拼自己的圈子,一定會面臨衝擊。
就我個人來說,我非常喜歡香港,文化包容、多元,每一種理念在這裡都可以得到尊重,選擇不卷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。我來了一點也不後悔。
所以,如果想來到香港,就清空自己,享受這個城市美好的一面,接納不是很完美的另一面。
畢竟從工作簽證到轉成永久居民的7年時間並不短,過得舒心才值得。
「怪獸家長」逼死老師!南韓12萬老師罷課上街
至少在我看來,拋開生活成本不說,同樣的錢,僅從求學性價比來看,香港遠高於內地。
除了衆多展覽外,香港還有非常漂亮的徒步路線,自然環境和綠化面積非常好。
本文作者:Holly,沉浸國際教育領域多年的學徒一枚,愛文字愛思考。 本文原標題:《不吹不黑, 港漂10年的中產媽媽, 揭露香港教育的真相》
券商法规及业务宣导 回响热烈
本文授權轉載自“穀雨星球”,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。
吉利是该变一变了